[閒聊] 諸葛四郎漫畫--大戰龍虎十劍士感想

看板C_Chat (希洽)作者 (hundreder)時間2小時前 (2025/10/02 00:49), 編輯推噓3(305)
留言8則, 5人參與, 29分鐘前最新討論串1/1
對於諸葛四郎,我內心裡一直依稀記得自己很小的時候好像看過那部衛子雲主演的電視劇 後來故鄉出版社曾經重新發行諸葛四郎漫畫,當時我衝著小時候有記憶,好不容易向爸媽 凹到一本。 那時候我看書名、看封面,買了龍虎十劍士的最後一集,就這樣湊合著看了好一陣子 作者葉宏甲的兒子葉佳龍先生在幾年前重新復刻了諸葛四郎漫畫的八部作品共100集 知名度最高的作品大鬥雙假面與我唯一看過”一本”的大戰龍虎十劍士都包括在內 可惜這套復刻版只能購買全套,不能分故事或分冊購買,讓我下不了手 上個月發現常逛的圖書館有收藏諸葛四郎的漫畫 守著別人還書的還書時間,等到書回館的隔天就去把龍虎十劍士整套借回來 這次總算可以好好欣賞這套曾經的台灣漫畫之星、大師葉宏甲的代表作---諸葛四郎 龍虎十劍士連載於1960年,是諸葛四郎漫畫系列第六部,算是比較中期的作品 成書至今已經超過一甲子,依照現在的眼光來看,人物與畫面的風格當然偏老 人物基本上就是一號表情,沒什麼變化,大概就是張眼圓口的表情一路用到底 動作姿勢也是固定幾種,說起來就是稍嫌僵硬 可是缺點大概也就上述這兩點,而且這是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認為的缺點 如果稍微花點時間閱讀,就會了解為什麼這部漫畫當時在台灣為什麼風靡一時 縱使人物姿勢單調,可是在武打的時候騰躍挪移的動作都很講究 還利用簡單的動作線呈現出揮動兵器的力道 主角四郎與真平雖然慣用長劍,可是敵人就有這種不同的兵器,變化多端 龍虎十劍士共有十名奇異敵人,分別用掌、劍、幻術、毒針、鐵鎚、鍊錘、長鞭、 催眠術等等特殊戰法 對敵的時候各有各的打法,不是每次都是刀劍相對而已,增添了可看性 另外龍虎十劍士的敵方是一群盤據山林間的惡徒 除了十名身懷特別能力的高手幹部,底下還有賊兵無數,每每由幹部帶著一群賊兵攻擾城 鎮 所以龍虎十劍士當中,雙方士兵混戰的場景更多於武功高手之間的單打獨鬥 在重要劇情的時候,更大規模的攻守戰爭也時有可見 畫面上一時人、馬、武器紛呈,官兵與賊兵互相攻殺, 大場面就有大場面的氣勢,畫面豐富度很足,讀者完全可以體會到戰況激烈的程度 https://imgpoi.com/image/SW34NG https://imgpoi.com/image/SW3079 至於高手之間的對決,個人覺得因為動作變化比較少的關係,相形雜兵之間的大場面戰爭 反而略遜一籌,但也有營造出對戰的緊張感 https://imgpoi.com/image/SWCVUG https://imgpoi.com/image/SWCDJ9 https://imgpoi.com/image/SWC2B5 故事場景從一般的樹林荒野、山谷懸崖、到密洞隧道、山寨洞府都有,看四郎如何以機智 與武力大破機關洞府,也是故事的有趣之處。 老實說,我認為拿出去和同時期的日本漫畫相比,諸葛四郎根本有過之而無不及。看著龍 虎十劍士,我真心覺得當初如果沒有受到政府壓抑,能自然發展的話,現在台漫或許完全 能夠和國外爭輝 實際看過諸葛四郎漫畫之後,深深覺得值得給更多人看到 可惜實體書不好買,有興趣的人不妨往圖書館找找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63.112.9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_Chat/M.1759337376.A.610.html

10/02 00:51, 2小時前 , 1F
小學的時候,圖書館有諸葛四郎的漫畫
10/02 00:51, 1F

10/02 00:55, 2小時前 , 2F
我家有留一整套 這段是真的畫得很精彩
10/02 00:55, 2F

10/02 00:59, 2小時前 , 3F
我小時候也是在鄉下的圖書館看完一堆
10/02 00:59, 3F

10/02 01:00, 2小時前 , 4F
但已經沒啥印象了 只記得好友似乎會劍氣
10/02 01:00, 4F

10/02 01:16, 1小時前 , 5F
居然有一百集這麼多喔...小時候圖書館永遠都是被輪借出的
10/02 01:16, 5F

10/02 01:17, 1小時前 , 6F
真平好像也是拿到寶劍才能用劍氣的?
10/02 01:17, 6F

10/02 01:19, 1小時前 , 7F
記錯了 原來是劍氣速成班
10/02 01:19, 7F

10/02 02:38, 29分鐘前 , 8F
龍虎十劍士就開始出劍氣掌風 後面印象就不好看了
10/02 02:38, 8F
文章代碼(AID): #1etLkWOG (C_Chat)
文章代碼(AID): #1etLkWOG (C_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