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郭嘉

看板Chan_Mou作者 (ANTOTHER DAY)時間21年前 (2003/06/27 13:10),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周澤雄 這個人有一雙望穿秋水的眼睛。   這個人有一道洞穿人心的目光。   世上自古就有這樣一種特殊的天才,他們的功業,即使不是高入雲霄,改天換 地,卻至少是不可理喻的,他們以自己拗轉正常生命成長鏈的成就,使我們的日常 生活常識猛不丁受到沉重打擊。讀過俄國詩人萊蒙托夫長篇小說《當代英雄》的人 ,肯定會被詩人畫影圖形、直指心源的驚世筆墨弄得目瞪口呆。憑區區二十二歲的 經歷,他哪來如此深刻練達的人世見解呢?他對畢巧林多重性格的準確把握,曾使 得俄國公認的小說大家契訶夫嘆氣不已。韓國神童李昌鎬的成就同樣令人不可思議 :他的天才最神奇之處在於他在棋盤上完全無意賣弄天才。如此純青的爐火,如此 寵辱不驚、淵停岳峙的棋枰風格,究竟是如何與少年心性結合在一起的呢?在他那 老僧入定般的鎮定從容之下,我們發現擅長在棋盤上下出最為靈動不羈的著手的中 國天才棋士馬曉春,竟常常顯得不知所措。我們能理解法國詩人蘭波十九歲前已完 成全部的傑作,也能理解吳清源當年以神乎其技的天才把整個日本棋界打趴在地, 但萊蒙托夫和李昌鎬,他們的成就卻分明逸出常理,使我們讚嘆之余隻能再忙著感 嘆:世界的確是詭譎多變的,難道李昌鎬像傳說中的老子那樣生來就長有一頭白發 ?難道萊蒙托夫未出娘胎已經歷過慘痛的失戀?   回到本篇的主人公,我想知道那位曹操手下最年輕、最詭奇的謀士郭嘉,究竟 是如何煉就那一雙驚世的目光,能夠一瞥之下就看出他人的肺腑?   在郭嘉追隨曹操十一年的戎馬生涯中,他為曹操東征西討貢獻了相當多的謀略 ,通過這些謀略我們無法肯定他是否飽讀兵書,他似乎也很少將自己的計謀歸納成 一句現成的兵法術語,不像荀彧時而玩一招"二虎競食",時而又一招"驅虎吞狼"。 我們能肯定的隻是,他所貢獻的計策,每一條都出人意外,每一條都有可能帶來巨 大的危險,每一條都取決於敵手的心理狀態是否嚴格遵循他的調度。我們且看下面 幾個典型的郭嘉式謀略:   曹操大軍正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敵強我弱,形勢堪虞。與此同時,曹操又 頗為擔心身後那個不安分的梟雄劉備,怕他突然發難,在背後捅上一刀。但正面的 強敵已不克應付,曹軍又怎能分出兵馬,實施兩面作戰呢?郭嘉說"可以",而且事 不宜遲,必須趁劉備目前根基未穩,民心未附之機,急出重拳,把劉備一舉打敗。 至於袁紹,郭嘉料定他不會有何動作。"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這段時間差, 正可用來消滅劉備。----這難道不是一個規模更大的"空城計"嗎?使這項大膽計劃 得以成立的唯一條件,就是袁紹在該出手時不出手,不然,曹操將遭滅頂之災。   也是曹操與袁紹相持在官渡之時,又一個不安的消息傳遍曹營:江東豪傑孫策 ,準備盡起大軍,偷襲曹操位於許都的根據地。孫策驍勇的名聲當時正在中原大地 上鐺鐺作響,這位藝高人膽大的將門虎子完全繼承了其父孫堅的好鬥氣質,此前曾 以所向披靡之勢,在富饒的江東四面作戰,並一舉奠定了相當雄厚的基業。孫策是 令人恐怖的,曹營中人人膽寒,就像他的父親當年也是關東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 膽怯的一樣。曹操的智囊團知道,與袁紹相持中已經明顯處於劣勢的曹操,根本不 可能再抽出兵力保衛許都。而一旦許都失守,曹操陣營將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 自危,曹營中不少人已經開始暗中向袁紹獻媚,準備為自己留條後路的時候,體弱 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這樣一個雲開日出的見解:主公根本沒必要抽出兵力去保衛許 都,因為孫策來不了。根據他對孫策的透徹了解,郭嘉斷言孫策必定會在半路上死 於刺客之手。----與其說這條計謀大膽,不如說它荒誕,難道能將曹操大軍的命運 ,能將曹操"天下歸心"的雄心寄托在那幾個天知道會是誰的刺客身上嗎?難道能保 証這些刺客不僅能夠得手,而且一定會在孫策趕到許都前得手嗎?當年為陳壽《三 國志》添注的裴鬆之先生,讀到上述記載顯然也被弄傻了,他的大腦想必隻能理解 所謂"上智",對於郭嘉在這裡體現出的"神智",則無能為力,因此,他斷言孫策後 來死於許貢家族的刺客之手,隻是一個巧合而已。   真是巧合嗎?官渡之戰後,袁紹大敗,不久咯血而死,兵權落入兩個兒子袁譚 、袁尚之手。曹操很想乘勝追擊,安定北方,但有一點又不能不防。劉備自上次失 敗後,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牧劉表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根據曹操此 時對劉備志向的了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後發難。這時 ,郭嘉明月清風般的笑聲再次在曹操軍機會議堂上回響起來:主公你盡管放心地去 遠征,留下一個空空盪盪的許都也不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 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主公加以阻止。誰?荊州牧劉表。郭嘉的原話是這樣的:" (劉)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劉) 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何其言簡意賅,又何其瀟洒從容。--問題是 ,曹操再次採納了郭嘉的建議,事實也再次証明了郭嘉的預見。曹操一支大軍,完 全以一派無後顧之憂的態勢,遠離都城,"孤軍遠征"去了。   曹操在對袁紹兩個寶貝兒子的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戰果,但要取得決定性的勝 利,恐怕還要費點周折,士卒也將傷亡不小。郭嘉再次以自己玩人心於股掌之間的 洞察力,勸曹操暫且收兵,先看一場兄弟鬩牆的好戲,待兩兄弟兩敗俱傷之後,再 坐收漁利不遲。郭嘉憑什麼認為這兩個剛才還一致對敵的兄弟,隻要曹操一退兵, 便立刻會自相煎食起來呢?不知道,我們知道的隻是,郭嘉預料的絲毫不差。   這種獨一無二的謀略術,在郭嘉死後,也被善於學習的曹操玩了一手。後來當 袁尚、袁熙二人投奔遼東時,曹操再次勒兵不前,停止追擊,靜候遼東太守公孫康 將二人的首級送來。----也許羅貫中不相信曹操也會有這種謀略,也許他出於對郭 嘉的敬意,結果在小說中,羅氏仍然以一回"郭嘉遺計定遼東",將這個計謀算到了 郭嘉頭上。   有一段話經常被人提到,並以此作為郭嘉才智的明証。當曹操正為自己是否具 備與袁紹對抗的能力而委決不下時,郭嘉口若懸河,滔滔汩汩地一連舉出十條理由 ,以証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我曾多次對郭嘉這番陳辭犯過疑,我覺得正如孟 子、賈誼的雄辯中往往藏著某種大而無當的內容一樣,郭嘉的這段分析似乎也攙雜 著不少水份,其中重復冗沓之處正亦不少。"度勝"、"謀勝"無甚區別,"德勝"、" 仁勝"、"明勝"、"文勝"等,分類亦不甚科學,有湊數之嫌。按此段大話陳壽不載 ,見裴鬆之注引的《傳子》一書。我的觀點是:郭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若去除話 中對袁紹的藐視,則其余種種均可見出傳統儒士的迂闊誕夸習氣,與郭嘉擅長的一 針見血風格完全背道而馳。郭嘉並非不具備口若懸河之才,否則曹操也不會作出" 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的評價,但郭嘉的發言應該更具針對 性才是,應該更為簡潔、幹練才是,他感興趣的首先在於可操作性,在於其中智慧 的含量,而不是侈言行動的理論依據。我們知道曹操之所以與郭嘉最談得來(所謂 "惟奉孝最能知孤意"),正在於兩人有著相近的務實風格,試著感受一下曹操詩文 的實在風格,亦可知大言炎炎的風格(即使其中頗含哲理)不太可能得到曹操的激 賞。   將曹操與他對手的關系看成戰國時代秦與六國的格局,也許會有助於我們認清 當時的形勢。由於其余諸侯大多僅為割據之雄,他們習慣於偏安一隅,並無鯨吞四 海之志。他們的用兵行動往往更像一種不夠光明磊落的冷拳,隻在有利可圖之時實 施偷襲,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戰略意圖。這樣,獨以"六王畢、四海一"為己任的曹操 ,便正可效"連橫"之法,利用別路軍事集團的弱視短見,予以各個擊破。事實上曹 操曾大打"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張王牌,交錯使用恐嚇和安撫之法(如遣鐘繇安撫西 北,不斷地給暫時無力顧及的人物封官許願等),以便在中原集中優勢兵力,對強 敵逐一擊潰。這與當年出函谷關的秦軍,利用六國間的利害關系最終一統天下的做 法,確也不無相似之處。這裡,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便常常成 了曹操獲勝的關鍵。   這個弱不禁風的青年,有著驚人的膽略。他的作戰計劃總是最大程度地追求效 率,為此不惜將風險系數每次都置於高危點上,他對對手心理的揣摩已經到了神而 化之的程度,以致我們難免會想:總不見得郭嘉正好算度到袁紹的愛子會在曹操進 攻劉備時生出一屁股的疥瘡,導致袁紹方寸大亂,從而放棄了一舉擊敗曹操的絕佳 時機?中外戰爭史上,恕我孤陋寡聞,我的確沒有看到這種先例,而郭嘉竟屢試不 爽,曹操竟言聽計從。   郭嘉的謀略當然也非全然寄托在對對手心理的把握上,但卻無一不是寄托在甘 冒奇險的膽量上。他說服曹操放棄輜重,突襲烏丸的那一仗,不僅打得極為漂亮, 在曹操軍旅生涯中也最為兇險。建安十一年夏天,北方多雨,道路難通,曹操在設 置了一些撤軍假象之後,暗中率領一支輕裝精兵,在向導田疇的帶領下,"塹山堙 谷五百余裡,"來到早已廢棄的西漢右北平郡治的廢墟,經過被烏丸毀壞得破敗不 堪的遼西大道,突然出現在蹋頓王的背後。烏丸軍措手不及,首領蹋頓也被張遼擊 殺,同年秋天,袁尚終於被徹底消滅。這次行軍由於路況極端惡劣,沿途有長達二 百裡的地段幹旱無水,須掘地三十多丈才能見水。當糧食吃光以後,曹軍將士又不 得不先後殺了幾千匹戰馬充饑,才艱難抵達目的地,並一舉救出不少淪陷敵手的漢 人。且不去爭論這一仗是否屬於反侵略的正義之戰,僅從兵家權謀的角度看,它也 是很值得玩味的。   郭嘉雖然沒有參加這次行軍,但他年輕的生命正是在曹操統一北方的征途上, 不支倒下的。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將曹操的戎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為前後兩部分 ,也許更能看出一些問題。郭嘉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後剿滅呂布、袁紹 和袁紹余部的戰鬥中,郭嘉居功至偉。用曹操自己的話說則是:"每有大議,臨敵 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郭嘉死後,曹操除在西北面 與馬騰、韓遂等草寇型軍閥的戰爭中取得一些戰績外,基本上處於停滯不前的境地 ,赤壁之戰後,更留下一個天下三分的無奈結局。對此曹操本人亦深有體會,不然 他不會選擇"毒恨"這個強烈的字眼來概括失去郭嘉的心情,不然他不會在赤壁戰敗 後的退卻路上,發出這樣一聲孤猿泣血般的哀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雖然 中國史籍在刻畫人物細微舉止方面常顯得粗率和語焉不詳,但我們仍能從中捕捉出 曹操在郭嘉臨死前那副失魂落魄的樣子。這是一代雄主曹阿瞞最為無助、最為軟弱 的時刻,他像一個慈祥的外婆,不斷地去郭嘉病榻前探視,剛剛摸了摸他發燙的額 頭,剛剛出得院子,突然又神智昏昏地折返回來,看看為郭嘉配的湯藥,熬好了沒 有,結果,驚慌失措中,反而不小心把湯藥潑了一地。當然這隻是我的猜測,反正 郭嘉死了,曹操堅強的神經暫時有點失常。一連幾天他都給荀彧寫信,裡面充斥著 綿綿無盡的哀痛之情:"追思奉孝,不能去心。此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何 得使人忘之!"在"時事兵事"上被曹操稱許為"過絕於人",正好像在智謀上得到諸 葛亮的嘉許,都可說是最高的褒獎。有曹操為郭嘉流的大把大把眼淚作証,我們也 可相信曹操說此話時的絕對真誠。   根據零碎不全的資料,我且結合自己的想象,試著對郭嘉再做一番還原性的努 力。   沒人知道他長什麼樣,但我們可依據對所謂魏晉風度的一般理解,想象他有一 種風神俊朗的氣度,一條清瘦的身影,和一雙波光粼粼的眼睛。如果他也有摶丹服 藥的習性,我們也可假設他穿著一件非常寬敞的大袍,假設他經常衣冠不整,服裝 像孔乙己那樣可以連穿一季而不換,雖然,據魯迅先生的意見,魏晉人的服藥習慣 (一種名叫"五石散"的丹藥),始於稍後何晏先生的提倡。郭嘉的出生地穎川(今 河南登封、寶豐一帶),雖然戰亂頻仍,但同時也是三國時期最大的人才庫,當時 為各路英豪出謀劃策的謀士,十之六七倒出於此地。躬逢其盛,浸染其中,我們自 可想象他那逸興遄飛的求學環境。然而弱冠之年,郭嘉即已養成"不與俗接"的清高 脾性,和後來的諸葛亮一樣,他好像也更熱衷於當一個向社會大翻白眼的隱士,除 了二三知己或個別慧眼獨具的高明人物(如曹操手下最具總理之才的謀士荀彧), 人們對他的了解非常有限,他當隱士的年齡看來比諸葛亮還要年輕些。在他二十一 歲左右的時候,也許拗不過幾位遊學同年的堅邀,郭嘉一度也曾在袁紹的宮牆裡出 入過幾天,僅僅幾天的時間,他便對袁紹(包括他那幾個不成器的兒子)看得一清 二楚。他離開得非常堅決,順便扔下這樣幾句把袁紹看到骨子裡的判語,供袁紹手 下那兩個著名謀士辛評、郭圖參考:"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如此時光荏苒, 又過了四五年,在高貴、儒雅的荀彧的推薦下,郭嘉來到了曹操面前。兩人立刻一 見如故地攀談起來。在這位小自己十六歲的天才青年面前,曹操與後來劉備在小自 己二十歲的諸葛亮面前一樣,頓生一股如魚得水的欣悅感。曹操性格中最為人稱道 的通脫和不拘成見,眼前這位小老弟竟也表現得那麼充分。他的思維裡有一種1000 年後才為中國士大夫中的精英逐漸把握的禪宗式的能力,能夠在紛擾繁冗的萬機中 一舉把握要害。曹操與郭嘉初次接談的內容已全然無考,但我相信其中有某種"隆 中對"般的智慧,郭嘉肯定以自己明晰的直覺和一語道破天機的穎悟力,讓曹操一 下看到了未來,就像諸葛亮為劉備畫的那張三分圖一樣。不然,我們將無法理解曹 操那一聲由衷的感嘆:"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事實上也正是這一次談話,使 郭嘉堅定了輔佐曹操的意念,這以後曹操的仗便越打越漂亮,甚至從每一次失敗中 ,他都能立刻找到反敗為勝的契機,結果,失敗倒成了某種戰術上的拋磚引玉,或 兩將相鬥時的所謂"拖刀計"。   "中國之君子,明於禮義而陋於見人心"(季札),這句曾得到魯迅先生肯定的 判斷,不知是否也能反之成理,即中國之君子,若明於見人心,通常便會陋於知禮 義。至少,郭嘉屬於這種人,在嚴於治軍的曹操營帳裡,他也許有著最為落拓不羈 的步態,最為不拘常理的行為,雖然在偏愛他的曹操眼裡,郭嘉仍然有著種種嘉言 懿行。他的死因顯然與水土不服有關,但他會不會是曹營中的阮籍,平素手上總也 離不開杯中物呢?曹操手下的紀律檢查官員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上的不夠檢點打過 他的小報告。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全然忘記了自 己當年設五色棒時的嚴刑峻法精神。不僅如此,他暗地裡還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 作風喝彩呢。曹操多半是這樣譬解的: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我們所看到的郭嘉,是一個不拘成見,思路詭奇大膽的天才謀士,這一點他和 後來蜀國的治國大師諸葛亮構成了鮮明的區別。撥開後人在諸葛亮頭上人為添加的 神奇光環,今人已越來越能認可陳壽當年對諸葛亮的這句評價:"應變將略,非其 所長。"一生謹慎、嚴於律己的諸葛孔明先生,事實上從來不曾打過一個值得被人 寫入教科書的經典戰例,雖然他宏觀把握時勢的能力,可說並世無儔。在長年帶兵 在外的軍旅生涯中,曹操習慣於將管理後方的重任,托付給尚書令荀彧,而總是把 郭嘉帶在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因此,郭嘉並沒有多少機會體現自己的 治國才能。然而,曹操無疑認為郭嘉是具備治國才能的,他曾不止一次地說過:自 己百年之後,願意將天下事托付給郭嘉,就像劉備後來在白帝城裡把天下事托付給 了諸葛亮一樣。總體上看來,對謀士的建議極為重視、較少獨斷專行的曹操,偶爾 的力排眾議,往往也因為這樣一個前提:"此郭奉孝與我有同見也。"如曹操堅持不 殺劉備的主張,就隻有郭嘉附議。遺憾的是,曹操對郭嘉意見的領會不深,致使後 來放虎歸山,鑄成大錯。郭嘉的本意是對劉備實施軟禁,雖不必殺,但絕不可縱, "一日之縱,數世之患。"後來曹操讓劉備帶兵打袁術時,郭嘉恰巧不在,這便留下 了無窮後患。這大概也是曹操唯一一次沒有聽從郭嘉的意見,竟從此種下了不可彌 補的後果,難怪他要感嘆"恨不用嘉之言"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歲的郭嘉病亡。同年,劉備從臥龍崗裡請 出了諸葛亮。沒能看到這兩個不世出的天才彼此鬥智,作為歷史的看客,我深感遺 憾。 -- 就讓一切隨緣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214.209

推140.112.245.123 06/27, , 1F
推..沒看到郭嘉和諸葛亮的鬥智..我也遺憾
推140.112.245.123 06/27, 1F

推140.112.240.211 06/27, , 2F
這不是心機南友會長嗎??
推140.112.240.211 06/27, 2F

推 210.85.0.195 06/27, , 3F
借轉~
推 210.85.0.195 06/27, 3F

推 61.230.193.139 09/02, , 4F
可惜無緣見兩人鬥法啊~甚感可惜
推 61.230.193.139 09/02, 4F
文章代碼(AID): #--z7Js0 (Chan_Mou)
文章代碼(AID): #--z7Js0 (Chan_M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