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淺談「寫實」-以【敏行快跑】為例

看板Comic (漫畫)作者 (Creep)時間15年前 (2010/01/25 23:25), 編輯推噓5(500)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因為前面有文章提到花澤健吾,所以想貼上這篇舊文。 所謂的「寫實」-我指的是故事的內容,而非表現的形式-到底是什麼呢? 並非每個人都會深刻的感覺:啊!原來我是個徹底沒用男; 也並非每個人都會遇到爛桃花、或者衰到不行的巧合; 在不期待英雄/女神適時降臨之時,也不會時時刻刻警戒那戲劇般的厄運。 所謂的「寫實」,絕不僅只是讓讀者產生「啊!我能理解。」而已, 而更該是讓讀者同時產生「為什麼我能理解」 與「不完全理解,為什麼?」的想法。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 因為,僅停留在「我能理解」的程度, 簡單來說, 都是較為被動的接受故事預設的情緒反應, 換言之,情緒的到來與紓發,都較為方便而快速。 所以即使爛尾公治的表現風格是現實向,故事內容仍然較難被歸為寫實。 而較「寫實」的作品則常常不是這樣, 簡單來說, 是因為預設了「實」際的狀況,可能沒那麼單純二元化, 所以即使Jojo第四部是矯飾主義的,我們仍然會對人物某些的互動內涵覺得寫實; 某些發展必如預期-因為現實邏輯可能就是如此; 某些發展不如預期-因為現實中的不定數太多了; 巴金所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即是如此。 才會產生「為什麼我能理解」「不完全理解,為什麼」的疑惑。 以電影傳統理論來說,喜劇與社會現實劇的明顯差異, 一是在於角色的肢體語言的表現誇張程度, 一是鏡頭的遠近: 喜劇基調的鏡頭多與腳色保持一定距離; 現實/悲劇則較多特寫(尤其是表情部份)。 當然,隨著電影的發展,這套公式早就不能全部套用, 但仍可推得出在追求「寫實」的同時, 形式上捕捉到的可能是人類更多微妙的反應與互動發展。 舉例【敏行快跑】來說: 使用了極多的臉部特寫; 主要角色裡, 提供了一個可憐又可惡的偽女主角(兼男主角的極大挫折象徵A) 讓人以為要成為大魔王的反派男(兼男主角的雙重挫折象徵B) 具有多重障礙的女主角(兼男主角的實體重要目標) 漫畫裡,出現了taxi driver的意象;或者說這部漫畫的靈感、劇情發展根本就是taxi driver模式: 1.同為因拙劣的愛情而試圖扮演英雄般的角色來提升自我主體。 2.對於現實的挫折,以及愛情對象的精神背叛。 3.從暴力中尋求發洩,最後為了自我最低限度的認同而奮力一搏。 整體劇情就是受到事業/愛情挫折的男主角,沒有成功上演「第一神拳」的故事。 面對同樣類似的挑戰, 卻像是螺旋般類似而不重疊的路,會隨著人為因素而起了不同的變化, 幾乎要到最後一集的最後一兩回,才不算是逆轉的甦了口氣。 不像是都市童話的古谷實作品,【敏行快跑】裡頭的神經喜劇劇情,卻顯得異常沉重。 我記得或許是叔本華有提出「喜劇效果其實是悲劇的幸災樂禍行為」, 或者以他引用盧梭的話說, 人們不會對比自己幸福的人產生同感,而只會對比我們不幸的人感同身受。 (文化/道德相對論可能會對這句話有意見,就暫時不討論了。) 而我們對故事(或者是說我們的價值觀之類的)有所期待, 使用不同期待(或者擁有不同價值觀點)來評論[敏行快跑]故事的內涵- 「沒有英雄,但還是接受了挑戰」,這種近年來的戲劇新傾向。 因此,比起鑽牛角尖的其他沉重作品(例如:【不道德的秘密】), 雖然我會給【敏行快跑】也很不錯的評價, 但,我反而無法再重新看一次【敏行快跑】了,更別說要解構分析提理論了。 於是,在接受「寫實」之餘, 由於「同情」的程度高, 所以有時候也跟著劇中人物不舒服。 【漫畫】相對於大眾仍以娛樂放鬆為主的現在, 這類整體太過「寫實」之所以不受主流大眾的青睞,大概也是其來有自的。 --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atma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9.14.21

01/25 23:49, , 1F
難得看到學院文推 XD
01/25 23:49, 1F

01/25 23:58, , 2F
這部漫畫真的會讓人覺得 怎麼有這麼慘的男人...orz
01/25 23:58, 2F

01/26 00:02, , 3F
真的有夠慘Orz
01/26 00:02, 3F

01/26 00:58, , 4F
因為看完給人帶來的是悲傷,而不是能夠"理解"的娛樂
01/26 00:58, 4F

08/28 17:26, , 5F
很沈重的一部作品....
08/28 17:26, 5F
文章代碼(AID): #1BNRVi_E (Comic)
文章代碼(AID): #1BNRVi_E (Co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