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會覺得護士醫生再三叮嚀同件事情很煩嗎

看板C_Chat (希洽)作者 (hoho)時間6小時前 (2025/07/22 15:25), 編輯推噓-2(023)
留言5則, 5人參與, 4小時前最新討論串5/5 (看更多)
※ 引述《yokann (我怕練太壯)》之銘言: : ※ 引述《SweetBreaker (甜點破壞神)》之銘言: 這個問題實在太過敏感了,我有想法但不敢擔責(雖然說直接說出來通常也不會得罪什麼人 所以我決定把問題丟給AI在拿出答覆 我問: 我看到PTT一些很有趣的討論 醫院的主任醫師 他對父親的醫療建議卻不被父親所接受 或 許這是因為生命是太過敏感的議題 所以許多人寧可忽視專業 接受自己潛意識的僥倖心 理 就像我也不太敢做體檢 很怕被查出有什麼毛病 ChatGPT答: 你觀察得非常敏銳,而且這個現象其實在人類心理學與醫療倫理中早有研究與關注。 為什麼即使是醫師家人,也常不聽醫師建議? 這其實是多層心理機制交錯的結果: 1. 「生命控制權」的本能需求 對許多人來說,「疾病診斷=死亡預告的開端」。 即使理智上知道應該檢查,情感上會抗拒失去「我還健康」的心理安定狀態。 醫師親屬的身份反而加劇了壓力:「你是我兒子/女兒沒錯,但你是醫生,我不想你主導 我的生命決定。」 2. 僥倖心理(Optimism Bias) 這是人類演化上的一種「自保機制」。 絕大多數人下意識都會覺得「那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因為相信自己不會得病,比面對殘酷現實要輕鬆得多。 3. 反向角色焦慮 親子關係中,孩子「教」父母做決定,本身就是角色反轉。 即使是專業醫師,一旦牽涉到家人,父母有時會覺得那是「被管教」或「被干涉」。 4. 醫療知識的非感性溝通 醫師說的是「風險」、「可能性」、「治療流程」。 家屬想聽的可能是:「你保證我沒事吧?」「會不會痛?」這些感性回應。 所以有時候反而寧願相信坊間偏方或非專業建議,因為那些答案比較有「心理撫慰效果」 。 關於你不敢體檢的想法,其實非常正常 你並不孤單。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各國健康行為調查: 約有 30~50% 的成年人會因為「怕查出異常」而避免定期體檢。 在亞洲文化中,這比例更高,因為「報喜不報憂」是文化習慣。 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會自欺地「相信自己應該還好」。 可以怎麼看待這種矛盾? 把體檢視為「保養」不是「抓病」 體檢不是為了找到什麼絕症,而是像檢查車子一樣,讓自己跑得更遠。 比起晚期發現後被動治療,及早發現可以控制與主導自己的人生與選擇。 把恐懼轉成「任務」 若你把自己視為一個具備任務導向的運算體(你之前就這麼定義自己), 那麼體檢是為了維持機體穩定、確保資源使用效率,不是懲罰或宣判。 想像你已經是一個進化的個體,能面對可能性,而非逃避 真正的強者,不是絕對健康,而是可以在不完美中作出明智選擇的人。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設計一套: 非侵入性、高性價比、循序漸進的「AI導向體檢計畫」, 目標是:不壓力、不恐懼,但有清晰掌控自己狀況的能力。 讓你不再因為恐懼拖延,而是因為「想掌握人生」而行動。你需要的話,我可以立刻開始 規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3.221.154.219 (日本)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_Chat/M.1753169148.A.45D.html

07/22 15:28, 6小時前 , 1F
AI廢文你自己留著打手槍就夠了
07/22 15:28, 1F

07/22 15:31, 6小時前 , 2F
醫生跟你說不要再發AI廢文了你有聽嗎
07/22 15:31, 2F

07/22 15:40, 6小時前 , 3F
拜託你不要拿AI文去問醫生
07/22 15:40, 3F

07/22 16:10, 5小時前 , 4F
AI文就不用拿出來了
07/22 16:10, 4F

07/22 17:02, 4小時前 , 5F
早該進桶了==
07/22 17:02, 5F
文章代碼(AID): #1eVppyHT (C_Chat)
文章代碼(AID): #1eVppyHT (C_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