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發問]第二次衝擊的地科問題?

看板EVA (新世紀福音戰士(陽光沙灘BBS站))作者 (NULL)時間24年前 (2001/09/20 19:5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19 (看更多)
Decay大的第一個問題: 以物理或者說地球科學的觀點來看, Wolflord大所說地軸偏角由23.5度, 被撞了15度變成8度, 應該是最對的. 首先, 公轉週期大致上沒有可觀的改變. 因為公轉週期有變的話, 地球軌道會變化, 不論是離太陽變近.變遠或是變橢圓, 都會因為日地距離改變 造成太冷and/or太熱, 地球上的海洋就蒸發或結冰了, 但是卡通裡面並沒有如此 在公轉週期沒變的前提下, "地軸撞成橫躺" 則需要一整年的時間才會有一次晝夜交替 那麼海洋將會被蒸發 而那個"日本在撞擊之後位在赤道附近就行了 地軸大概在現在的南北緯四十度 地軸和公轉面的傾角不要太大" 的和上面那個"地軸橫躺"的問題一樣 自轉和公轉速率相同: 同樣的, 會過熱/過冷(被太陽照射的一面和另一面) 好, 那我們來計算一下把地軸轉成只剩8度(也就是, 和黃道面交角82度)最保守來說 需要什麼樣的撞擊 讓我們選一個座標系 z指出畫面朝向我們 x朝右 y朝上 黃道面擺在x-z平面上, 地軸則是右上-左下頃斜, 也就是說平行地軸的單位向量是 (cos66.5, sin66.5, 0) 他的角動量的方向也是相同 所以撞擊造成的角動量改變應該是大約平行(-cos23.5, sin23.5, 0)最經濟 事實上是(-cos16, sin16, 0), 所以最佳的撞擊點是在南極附近, 座標是(-Rsin16, -Rcos16, 0) 其中R是地球半徑 撞擊方向是朝向Z軸正向 地球的角動量是p=(2/5)M(R^2)w 其中M是地球質量, w=地球的角速度 撞擊造成的角動量需要2*sin7.5*p-----(1) 以上述最經濟的這種方法撞擊的話 角動量(相對於地球質心)=mvR, m=小行星質量, v=衝擊速度----(2) (1), (2)=>mv=2*(2/5)MRw*sin7.5 =0.10442MRw M=5.976e+24 Kg R=6.378e+6 M w=1/86400 =1.1574e-5 Hz =>小行星的動量=mv=4.606e+25 ( Kg*M/sec ) 小行星的密度, 從冰.甲烷冰.乾冰為主的約等於1, 到鐵質的好像最多到8-9左右吧 假定密度6 (g/cm^3)好了 一顆直徑一公里的小行星其質量大約是 m=1.6667e+14 (體積in cm^3) * 6 = 1.000e+15 (g) =1.000e+12 (Kg) 所以 v=4.606e+13 (M/sec) 哇! 比光速大了10的五次方倍, 這可不行.... 好吧, 把狹義相對論納入考慮 m*v/sqr[ 1 - (v^2/c^2) ] = 4.606e+25 v/c~0.9999999981.... 幾乎就是光速了.....光速的百分之99.99999981 好吧, 著名的 白堊紀-第三紀界線事件, 就是那個恐龍大滅絕啦, 那顆隕石據說是直徑10公里左右吧? 用這麼大一顆隕石的話, 那v/c也有0.99806 好吧好吧, 換一個算法好了, 如果他以合理的速度飛過來的話, 要多大的一顆隕石呢? 如果只考慮地球引力的話, 從無限遠處掉到地球表面的位能換成動能, 會有多少速度呢? v = GM/R = 1.118e+4 m = 4.112e+21 m/M = 0.0006881 也就是說隕石質量大約是地球質量的千分之一 千分之一, 你覺得這樣的隕石很小嗎? 別忘了體積正比於半徑三次方, 這顆隕石的直徑是地球的十分之一!! 一顆直徑超過1000公里的隕石!! 不過比起之前所說那個接近光速來說, 合理多了. 考慮太陽也會讓隕石加速, 以及如果地球的公轉的切線方向正好對上隕石 則可以再加上地球的公轉速度, 速度最多大概可以在快一個數量級吧 那就允許比較小號的隕石, 直徑約400-800公里吧. 想像一下一個台灣大的隕石砸在南極....好像還好, 可以接受了. 不過氣候大變的程度應該比恐龍滅絕時還慘吧 來算一下撞擊造成的能量釋放 半徑1000公里那顆: 2.58e+29 單位是焦耳 誰幫我查一下炸藥的威力換算一下什麼TNT噸數或是原子彈吧, 不過超過恐龍滅絕的 隕石威力, 應該比那大很多吧^^;;; 半徑500公里的話要比1000公里那顆威力大8倍.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 靠爆炸造成頃斜? 我想到的是, 一個簡單的方案, 如果爆炸之後南極附近地球裂了一小塊飛出去 那只要那塊和之前所算的那個小行星大小差不多的話(台灣大:P) 那效果應該是一樣的, 需要的能量也是差不多相同數量級吧!!!
文章代碼(AID): #xgTYy00 (EV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xgTYy00 (E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