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索] [補充]颱風也有『雙瞳現象』

看板Tin-Ha作者 (貴族連續體)時間18年前 (2007/08/21 14:4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難道颱風也被『苦海明燈』照過了嗎? 連颱風也產生『第二生命』是吧? 到底誰是它們的『苦海明燈』呢? 大家一起把他抓出來,為人類除害吧! 新聞辭典》雙眼牆 眼中有眼 【聯合報╱楊正敏】 颱風原本只有一個颱風眼,颱風眼的邊緣,威力最大的區域稱為眼牆, 一個發展很久的中度颱風或是強度很強的颱風,會出現雙眼牆的現象, 從雷達回波上看起來像是一個同心圓內出現「眼中有眼」的情形。 台灣大學大氣系教授李清勝說,颱風外圍的雨帶不斷往內旋轉包覆, 慢慢形成雙眼牆的現象,正中央的小颱風眼周圍為內眼牆, 環狀沒有雲層的部分,稱為「護城河」,這是一個下沈區,有風,沒有雨, 緊臨下沈區外圍的雲層就是外眼牆。 他說,外眼牆較為穩定,內眼牆會隨旋轉。內眼牆因缺乏水氣供應, 一段時間後就會消失,時間長短,則要看外眼緊密程度,聖帕颱風內眼牆算是持續較久的。 中國時報 2007.08.18  恐怖「雙眼牆」 聖帕殺傷力驚人 李宗祐/台北報導 強烈颱風聖帕竟然大小眼。挾帶狂風暴雨直撲台灣的聖帕,颱風眼自前天晚間開始從衛星雲圖消失, 環流結構也在昨日上午稍微減弱,中央氣象局追蹤分析後,意外發現聖帕出現「雙眼牆」, 成為颱風環流結構扎實的最佳印證。 環流結構扎實 近中心風速強 氣象局預報中心課長呂國臣表示,通常是強烈颱風或強度逼近強烈颱風的中度颱風, 才會出現雙眼牆。聖帕出現雙眼牆,顯示其環流結構相當扎實,近中心風速非常強, 提醒國人應注意颱風中心登陸後,雙眼牆先後穿越台灣本島過程,可能造成的雙重破壞。 呂國臣指出,當強烈颱風或中度颱風的結構強度發展到最高極限時, 很容易在颱風眼外部再長出一個較大颱風眼,以同心圓的方式繞著颱風中心旋轉, 出現內外兩個颱風眼牆,也就是氣象學者俗稱的「雙眼皮颱風」。 在聖帕之前,二○○○年八月的碧利斯、二○○一年九月利奇馬、 二○○三年八月杜鵑和二○○四年十月納坦等四個侵台颱風,都有雙眼牆。 氣象局在昨日上午面對媒體追問,聖帕颱風眼為何從前天晚間九時過後,從衛星雲圖消失, 而颱風強度也在昨日上午八時略微減弱,進一步分析比對氣象雷達回波圖, 意外發現聖帕出現雙眼牆。 二千年碧利斯 重創花蓮台中 由於雙眼牆是颱風環流風雨最強的結構、也最具破壞力,「雙眼皮颱風」如果登陸 ,雙眼牆所經之處,也是災情最嚴重的地區。以碧利斯為例, 被雙眼牆直接撞過的花蓮縣和台中縣,就是受創最鉅的災區;全台共造成十一人死亡, 房屋全倒四百卅四棟,農業損失超過四十七億元。 但學者卻有不同看法。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吳俊傑雖然也認為聖帕颱風登陸以後 ,可能造成的破壞不容小覷,對氣象局指稱聖帕出現雙眼牆,卻持保留看法。 是否為雙眼牆 學者看法不同 他表示,根據繞極氣象衛星利用雷達從太空觀測,在昨日清晨六時傳的衛星雲圖顯示 ,內眼牆的環流結構很弱,以其結構判定聖帕是「雙眼皮颱風」,有些勉強。吳俊傑認為 ,聖帕若出現雙眼牆,半徑較小的內眼牆應該在數小時之後,就會因水氣被外眼牆阻擋在外 ,無法持續補充能量,被外眼牆「以大吃小」併吞掉。 但聖帕直至昨晚八時仍持續出現雙眼牆,若從前天晚間九時開始算起, 已連續出現達廿三小時,遠超過學界目前研究推估雙眼牆最長壽命可能僅有十二小時。 吳俊傑說,「依我的標準,聖帕還不算是雙眼皮颱風。」 -- ;::::; ;::::; :; (老馬你個仆街杏加橙!時辰到矣!) ;:::::' :; / ;:::::; ;. / ,:::::' ; OOO\ ::::::; ; OOOOO\ ;:::::; ; OOOOOOOO ,;::::::; ;' / OOOOOOO ;:::::::::`. ,,,;. / / DOOOOOO .';:::::::::::::::::;, / / DOOOO ,::::::;::::::;;;;::::;, / / DOOO ;`::::::`'::::::;;;::::: ,#/ / DOOO :`:::::::`;::::::;;::: ;::# / DOOO ::`:::::::`;:::::::: ;::::# / DOO `:`:::::::`;:::::: ;::::::#/ DOO :::`:::::::`;; ;:::::::::## DO ::::`:::::::`;::::::::;:::# DO `:::::`::::::::::::;'`:;::# D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1.244.204
文章代碼(AID): #16oeiLwk (Tin-Ha)
文章代碼(AID): #16oeiLwk (Tin-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