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壯集---錯過了激動的時機

看板HK_Comics作者 (alessio)時間19年前 (2006/12/04 06:2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06.12.04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30102+112006120400382,00.html ■三少四壯集---錯過了激動的時機 陳冠中 連載漫畫在大陸叫連環畫,在香港叫連環圖,單行本在大陸舊稱小人書,在香港稱公 仔書。 據香港漫畫人楊維邦1981年在《號外》雜誌描述,50年代香港的街頭巷尾,有不少公 仔書出租攤,一條條的雞皮紙上,滿貼著色彩繽紛的連環圖封面,小孩子租了書後就坐在 木條椅上看。那時候內容是黑白印刷的,開本比大人的手掌大不了多少。 楊維邦說後來在西環老城區看到:「木樓內黑沉沉的亮起幾個燈泡,大家都是沉緬在 那些公仔書中」,聽起來像在形容鴉片煙檔。 到我小學看公仔書的時候,用當時文人的說法是余生也晚,公仔書已流行32開本,一 毛錢一本的在街頭報攤出售。我買過許冠文的《財叔》及許強的《神犬》、《神筆》等。 本來,就如天要下雨之類定律,小孩愛看公仔書但父母反對是歷久不衰的循環套,可是我 父母沒有管我,反而是那時候的我覺得連環圖沒有給我太大的快感和激動,只不過好像小 孩應看連環圖,所以我也看。 小學看過的所有連環圖中,最好看的反是一本改編自金庸小說《碧血劍》的74開繪本 ,那是在我租看文字本之前。可以說,到60年代,香港武俠小說已出現真正激動少年心的 東西,連環圖卻沒有。 我小時候也沒覺得香港的單格和四格漫畫有多好看。50年代雷雨田的《烏龍王》和袁 步雲的《細路祥》都是因被改編成電影才在電視看粵語舊片時被告知的。57年據說有一份 頗具影響的期刊叫《漫畫世界》,對我來說又是余生也晚。 60年代多份報章上有漫畫版,家裡是看《星島晚報》的,作為少年兒童,我自然也盡 責的看星晚漫畫版上的每一幅漫畫,如是多年,我可以肯定的說,絕大部份不太好看,或 者說,不太好笑──就算在那個娛樂商品相對稀缺的年代。 當時漫畫內容重覆,意識形態保守,連小學初中生都覺得不夠聰明。這包括名氣最響 而且單行本最暢銷的《老夫子》。 王澤的所有《老夫子》漫畫中,只有一本當年覺得好玩的,就是戲謔《水滸傳》的《 水虎傳》,因為有玩弄名著的成份,顯得比較聰明。 我並沒有比一般同齡人聰明,只是當年的前輩漫畫家有點抓不住蛻變中的部份年輕人 口味。 我認為真正讓當時讀者過癮、不管笑出來或會心微笑都不勉強的漫畫,或者說真正有 才情的作品,要等到嚴以敬的單格政治諷刺畫,及董培新、王司馬的四格幽默畫。 70年代初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裡還偶會流傳美國的《瘋狂》漫畫誌、《國家嘲諷》搞 笑雜誌及《花花公子》雜誌,到了二年級更接觸到《村聲》和《紐約客》,有幾年大概沒 有太注意本地漫畫。至於連環圖,因為成長期沒有讓我上癮的作品,到大學就太晚了,連 那些美國連環圖也看不進去──當時並沒注意日本連環圖,不知道早一點看到手塚治虫、 鳥山明、藤子不二雄,會不會迷上連環圖? 正是這個時候,香港終於出現讓男性青少年真正過了癮的連環畫家,就是黃玉郎和上 官小寶。一些比我小幾歲的朋友,青春少年時恰好趕上《小流氓》、《龍虎門》、《李小 龍》、《壽星仔》,從此著迷到三四十歲還在追看港式連環圖。我卻因虛長幾年錯過了吸 收期,無法再在連環圖裡找到激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161.207
文章代碼(AID): #15SquEa8 (HK_Comics)
文章代碼(AID): #15SquEa8 (HK_C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