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非關] 請教心理學獵人
不才在下來騙騙P幣XD
※ 引述《ya0380 (Aser/Asher)》之銘言:
: 想問有沒有心理學的學說可以解釋下面兩種情境:
: 1.讀者在閱讀愛情故事時,會很希望故事中的人物能有美滿結局。
: 因而能從中汲取養分,對自身的愛情持續懷有憧憬。
針對第一個問題,我想把問題擴大看成“為什麼人會希望故事有美滿結局”,
會比較好解。我能想到三點:
(1)自我感覺良好:
美好的故事其實有點像直銷大會,你看到台上的人領獎意氣風發,
演講說的跟真的一樣。突然你就有感覺,好像自己還有一點希望,
好像你有一天也可以出人頭地。
這種場景讓人對生活產生控制感(儘管是虛假的控制感),
好像我們跟著故事角色的腳步,我們也可以有相同的結果。
除了控制感外,我們也會把自己投射到故事中的角色。
我們會喜歡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不一定是他寫得好,
也可能是他讓我們在故事中找到了自己,我們可以感受到角色的痛苦與歡樂,
也好像是自己在經歷這一切一樣,
而當然也希望這個故事最後是一個美好的結局。
簡而言之,美好結局感覺就是爽,所以大家都愛!
(2)頂峰—結尾效應:
一個故事怎麼結束的,決定故事的基調。
一個角色從頭衰到尾,但最後一頁鹹魚翻生,終於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這是喜劇。
但前後互調,一個原本幸福的角色,最後一頁家破人亡,含恨而終,
這是超級大悲劇XD。
結局對於整個故事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對一個想看喜劇的人來說,
你會期待好事是發生在最後,而不是過程。
(3)認知基模:
基模(Schema)就是一個人整理、分類他的知識和記憶的方式。
例如請你在心中想像一個廚房,
你腦海中的景象可能會出現鍋子、冰箱、菜刀這些東西,
或是有人在裡面煮飯,
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在”廚房”這個名詞的基模裡。
簡而言之就是在一個場景下,你的聯想與你會採取的行動。
如果有不在基模裡的東西出現,那人就會感到奇怪(大概就是“違和感”的這種感覺)
為什麼人會希望美好結局?因為這是他的故事基模阿!
當你曾經接觸過的故事有美好結局,自然現在看另一個故事時,
你自然也會期待發生相同的事阿。這是一種預期心理。
(當然這也要看故事,一個看就知道注定悲劇的劇情有美滿結局也是頗違和的XD。)
: 2.作者因為憧憬一種理想愛情,現實中卻無法找到,
: 因此在創作裡完成它。(創作出理想的人物、理想的故事...)
創作本來就是一種表達。一個人想表達什麼,不問作者本人也沒什麼好解釋的XD
不過或許可以把問題聚焦在”為什麼作家要創作出一個理想世界或人物”這個問題上。
(1)心理防衛機制:
老佛爺的經典理論。你在這個世界上不能幹的,幹不到的,
你一定會找另一個方式給他幹下去。
創作是一個方法,幻想也是一個方式,反正方法很多,愛怎麼幹就怎麼幹XD
(2)心理腳本:
就如同上一題的認知基模一樣,作家也是人,
在創作時也適用相同的機制創作的。
假如讓你寫一篇童話故事,
你最一開始想到的大概也是王子公主、會說話的動物、魔法、
最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大概就是這種劇情吧XD
所以作家為什麼要創造一個理想的角色?事實上可能是他們並沒有!
就像有一句話這樣說說:一個好的故事角色會自己發展!
就算作家沒有刻意要描寫一個理想的角色,
但是他心中對故事的理解與認識,很可能就將這個角色或劇情往那個方向推了
,並不一定是刻意的結果。
: 因為對心理學不熟,所以想請心理學獵人幫忙,感謝。
我其實也不是很熟,有寫錯不要打我QQ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57.94.4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unter/M.1446543547.A.9AC.html
推
11/03 18:39, , 1F
11/03 18:39, 1F
→
11/03 18:41, , 2F
11/03 18:41, 2F
→
11/03 20:13, , 3F
11/03 20:13, 3F
推
11/04 01:27, , 4F
11/04 01:27, 4F
→
11/04 01:28, , 5F
11/04 01:28, 5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Hunter 近期熱門文章
PTT動漫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