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台灣幹嘛弄資源發展籃球不弄足球?

看板C_Chat (希洽)作者 (阿星)時間4小時前 (2025/11/19 18:34), 編輯推噓0(003)
留言3則, 2人參與, 4小時前最新討論串40/44 (看更多)
很多人會說足球不需要很大的場地就可以踢 但是這忽略了在早期發展過程裡 建立運動設施當然是盡可能標準化 就算是今天 如果政府要蓋一個新潮的設施 (球類運動在當時算新潮) 也肯定會盡可能符合規範。 一個國家幾乎不可能只蓋一個標準場地 卻蓋了一堆不合標準的場地吧? 所以設施興建難易度就是這樣: 棒球 > 足球 > 籃球 這是不該忽略的因子 我透過AI了解了一下這三種球類在台灣的歷史脈絡 結論是 足球在台灣的機會就真的不如棒籃 台灣沒有歐洲殖民的背景 這是沒辦法的事 我另行將脈絡整理如下 因為有AI成份 有事實錯誤的話還請不吝指正 日治時代的發展代表: 棒球: 嘉義農林棒球隊 (KANO) (1931) 籃球: 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 (1929) [1] 足球: 長榮中學足球隊 (1940) 日治時代引入因素: 棒球: 在日本殖民台灣前 棒球在日本就已經本土化而且成為受歡迎的運動 已達數十年之久 初期為了在台日人引入棒球 後來為了皇民化運動將棒球更加普及 籃球: 日本政府找美國YMCA的人士來指導其他運動 但他同時也在日本和台灣推廣籃球運動 足球: 原因類似棒球 但足球對當時日本人而言 熱度遠遠不如棒球 所以影響力就比棒球小很多 校園建設難易度: 籃球 < 足球 < 棒球 因為足球場佔地較大 往往需要佔用操場中央的場地 與其他運動共用 一個標準足球場可以蓋好幾個標準籃球場 可以推測 日治時代為了學生運動所建的籃球場 可能多於足球場和棒球場 國民政府接管後 校園設施幾乎沿用日本的建設 就算被戰爭破壞重建 籃球場依然有較容易建設的優勢 所以校園中籃球框的數量多於足球門 數量多自然就有體育課推廣優勢 日後籃球成為台灣國民運動 這可能是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 國民政府的態度: 棒球: 國際對手比足球少, 少棒容易得名, 所以大力發展三級棒球 籃球: 日本留下都市校園的籃球設施 同時籃球在中國早已有一定風氣 例如著名的孫立人將軍曾經是清華籃球校隊 而中華民國國軍來台前就有籃球隊存在 來台後也將籃球文化帶來台灣 政府只要輕輕推一下 籃球就成為了都市中容易觀賞到的運動比賽 (例如三軍球場, 1953) 推廣籃球可能也是為了降低軍隊、眷村與台北當地人的隔閡感 足球: 日治時代沒留下太多基礎 必須靠香港人才能取得成績 所以長期倚靠香港人 荒廢台灣本土的發展 而且國際賽對手太多 不容易拿到好名次 逐漸不重視足球 (現在香港人足球的排名也遠遠不如中華民國時代了) 總結: 1. 足球沒有歐洲殖民背景 難以由上往下發展 2. 足球國際競爭大 不像棒球較容易得名 捲起國家情感 3. 足球場地要求較籃球高 所以不利在校園中推廣 難以由下往上發展 4. 棒球籃球都有特殊脈絡 例如棒球的少棒 籃球的國軍球隊 但足球什麼都沒有 5. 在棒球和籃球都卡位了之後 台灣就更難有足球發展空間了 Ref: [1] 1929年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現今北一女)的籃球場、網球場和操場 https://www.threads.com/@twuniformcat/post/DIDNCtlSHA_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1.72.117.6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_Chat/M.1763548496.A.343.html

11/19 18:43, 4小時前 , 1F
https://reurl.cc/4bpl0v 看李惠堂的wiki 怎麼不一樣= =
11/19 18:43, 1F

11/19 18:44, 4小時前 , 2F
1970年前 居然曾是台灣最流行的運動?誒....
11/19 18:44, 2F

11/19 19:13, 4小時前 , 3F
1970也55年了
11/19 19:13, 3F
文章代碼(AID): #1f7PrGD3 (C_Chat)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f7PrGD3 (C_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