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F90-26:鋼彈二十六裝備
看板GUNDAM (鋼彈)作者zplusc1 (德軍造型人形立牌)時間16年前 (2009/06/12 21:48)推噓10(10推 0噓 11→)留言21則, 10人參與討論串11/12 (看更多)
※ 引述《isamuchen (鹿男あをによし)》之銘言:
: ※ 引述《zplusc1 (德軍造型人形立牌)》之銘言:
: 若這是背景設定如此也就罷了~~可是到了UC122~~不是已經都是核融合引擎推動?
: 還有出力不足問題??
UC的每架MS都是核融合發電機....
好啦我知道MS-01~03不是XD
F90的問題是"噴射引擎"推力不夠,不是發電機的出力不夠.
: 程式寫得不好出問題~~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系統出錯~~那就別想好好操控
: 冷卻系統有問題也是可以理解~~那麼小的機體~~沒有好好設計~~一定會出錯
: 不過就操作系統來說~~已經擁有過去牛鋼的技術~~為什麼操控系統還會反應出錯??
: 這也是我一直覺得有問題的地方~~明明UC93就可以使用腦波控制
: 為何後來改成機械+系統控制....
: 不論怎麼想~~一定程度的腦波控制~~對於人形兵器來說~~有一定程度的方便性
: 同時在系統的反應速度上也能更快吧?
FCS是Fire Control System,武器管制系統的縮寫,不是機體控制系統...
F90的FCS早期問題是出在不同武裝參數的同步化處理,
簡單來講像是雙手都持有槍隻的狀態下兩隻同時對一個目標射擊的同步參數會有偏差,
其中一隻會怎樣都沒辦法打到目標上.
還有就是武器切換的速度很慢,
例如說兩手都在射擊的狀態下左手臨時要拔刀,
結果按下按鍵FCS會因為要找原來左手武器要掛回哪兒慢半拍拔刀...
另外鋼彈世界的腦波控制系統從來都沒有普及化,
實際上到了UC0153實際搭載過的MS不超過20架.
UC不是SEED,沒有無敵AI跟量子電腦可以完美的自動猜測駕駛員的意圖.
聯邦系的MS操作基礎參數到了UC0153年還是當年阿同學在學習型電腦裡面留下的那套,
F90要命的就是引進了多核心運算技術,
然後配上那兩套擬似人格OS過度的戰鬥數值於是就演出了數值鬼打架的笑話...
結果可能是ALICE系統直系後代的A.R/C.A擬似人格OS最後也沒大量使用.
連聯邦追加的F90三/四號機都是採用普通的OS.
: 若這樣看起來~~F91才能算是F系列的完成型~~而且還是初步完成型
: 系統改用生化電腦~~反應跟操控上可以解決(真的嗎?)
: 引擎以及散熱系統也明顯改善(難怪那個一開始覺得很醜的胸腹設計會是那樣)
F91跟F90最大的差異不是這些,而是他是第三世代機體結構的先祖.
F90的機體結構還是Movable Frame設計,這東西某方面來講是聯邦系MS小型化困難的元兇,
F91換成了MCA結構,這才一舉解決了聯邦傳統設計下結構佔據空間過大的問題.
日後除了V鋼彈系列機體大開時代倒車換回殼式結構.
不管哪方面的勢力的MS機體結構都換成了MCA設計.
還有F91搭載生化電腦的主要目的是因為MCA結構需要的同步計算能力更多,
那已經超越F90多核心系統的運算極限.
至於那個感應腦波就自動關掉限制系統讓機體操到極限的部份,
其實只是個開發人員好玩加進去的功能.
西普克他老娘大概沒想到自己好玩加進去的東西
會救了他兒子一命還拐了一個美女老婆吧?XD
: 可換性機體的整備太麻煩了吧?
: 畢竟每次換裝備都要調整的話~~那技術人員也太累了
: 再者~~機體的強度也會因此減弱吧?
: 畢竟F系列可是創下MS縮小設計的一大創舉
: 都已經縮小了~~還要奢求可以多樣化換裝
: 在機體上可以保留的"空間"也相對縮小
: 技術上有很大的困難吧
所以F90計畫的其中一個重點是把所有裝備的參數標準化,
這樣子之後灌入這套OS的MS只要簡單的依照機體狀況作參數調整就好,
而不用全部重新設定.
只是為了這個目的開發的多核心並行運算技術跟高性能擬人AI會打架,
倒是開發人員沒想到的結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0.12.59
※ 編輯: zplusc1 來自: 220.130.12.59 (06/12 22:01)
推
06/12 23:53, , 1F
06/12 23:53, 1F
→
06/12 23:54, , 2F
06/12 23:54, 2F
→
06/12 23:59, , 3F
06/12 23:59, 3F
→
06/13 00:00, , 4F
06/13 00:00, 4F
推
06/13 01:05, , 5F
06/13 01:05, 5F
推
06/13 01:08, , 6F
06/13 01:08, 6F
推
06/13 02:36, , 7F
06/13 02:36, 7F
→
06/13 03:08, , 8F
06/13 03:08, 8F
推
06/13 14:36, , 9F
06/13 14:36, 9F
→
06/13 14:37, , 10F
06/13 14:37, 10F
→
06/13 14:37, , 11F
06/13 14:37, 11F
→
06/13 14:54, , 12F
06/13 14:54, 12F
推
06/13 16:09, , 13F
06/13 16:09, 13F
推
06/13 17:33, , 14F
06/13 17:33, 14F
推
06/14 02:09, , 15F
06/14 02:09, 15F
推
06/14 02:19, , 16F
06/14 02:19, 16F
推
06/14 18:33, , 17F
06/14 18:33, 17F
→
06/14 18:33, , 18F
06/14 18:33, 18F
→
06/14 18:34, , 19F
06/14 18:34, 19F
→
06/14 18:35, , 20F
06/14 18:35, 20F
→
06/14 18:37, , 21F
06/14 18:37, 21F
改過來了,真的是我的筆誤orz..
順便講一下MS的結構體設計好了,
早期MS的結構都是採用殼式設計,
簡單來講殼式設計就是現代汽車的結構設計,
內裝零件的重量承載以及應力直接由外殼部份承擔,
然後聯邦系跟吉翁系的殼式設計又不太一樣,
吉翁系是採取外殼是應力骨架加上外包一層裝甲的設計(請參考MG薩克2.0的結構),
聯邦則是裝甲就是一個剛體加上外包二次裝甲的設計.
殼式構造的好處是結構強度高以及內裝空間容積大,
缺點就是關節的可動範圍跟結構強度被外殼(裝甲體)給限制住,
以及內裝機械維修困難,不把內裝機械都抽出來根本沒辦法作內部整備.
至於V系列幹麼要用這個...
也許是MCA過度複雜的設計不適合到處打游擊的V系列用.
※ 編輯: zplusc1 來自: 220.130.12.59 (06/16 20:04)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GUNDAM 近期熱門文章
PTT動漫區 即時熱門文章
28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