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ko]《攻殼機動隊SAC》歌曲選介(本篇/舊作)
在下於年初曾寫過一篇《攻殼機動隊SAC》歌曲選介, 後來一直覺得
意猶未盡,想再針對「曲式結構」的話題再多琢磨一些。因此又再挑了
幾首歌,寫了續篇。由於這兩篇文章的主軸是連貫的,為方便讀者前後
對照,故將兩篇的全文都一併貼上來,提供參考。以下為舊作本篇。
----
《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是日本漫畫家士郎正宗於1989
年開始連載的科幻故事。原作為漫畫兩冊單行本,但隨後衍生的影劇產
品相當多,包括兩部電影版,以及2002年起陸續推出的兩套電視版
Stand Alone Complex(SAC)系列。故事設定在不久的未來,人類用「電
子腦」代替人腦,作為意識-或靈魂-的存取所在,由此,人跟人之間
可以像電腦網路一樣,不靠講話,用「想」的來遠距溝通。這成了駭客
犯罪的新天地,每個人的意識和記憶都成了被駭、被操縱的可能物件。
但另方面,它也是人類靈魂得以脫離肉體、自由遨寓於網路世界的契機
。主角群「公安九課」是在此背景下,專門應付電腦犯罪、政治陰謀、
恐怖活動等各種重案的特警組織,以高強的情報力和武力為後盾,領隊
草薙素子更是精明悍練的女強人典型。本作色調陰暗、資訊複雜、氣氛
嚴肅,是科幻作品中較悲觀的路線;但其所開啟的,對人類的意識、自
我與社會的奇特想像,卻使其成為廣獲重視的經典。
《攻殼SAC》請來了菅野洋子作為音樂總監。從配樂到歌曲,她大量使
用了電子樂和民族樂的元素,技巧純熟、效果豐富。我之前曾對菅野的
作品做過初步介紹,今回再度挑選本片幾首歌曲,針對其手法和結構,
以及其引出的聲音與情緒效果,來評析一番。會稍微談到樂理,例如和
聲和調性;若讀者對此不熟悉,可斟酌略過,僅參考我談聲音效果的部
分即可。
1. Inner Universe
歌曲:http://www.imeem.com/people/WSaZDm/music/XTL8Vaa2/
歌詞:http://www.animelyrics.com/anime/ghostshell/inneruniverse.htm
這是SAC的片頭曲,F小調,電子樂中帶點民族風, 具有多層次的人
聲搭配和結構鋪陳,歌詞混雜俄文、拉丁文和英文。本曲的人聲含有三
個部門-
主唱部:由俄國女歌手Origa演唱。 聲音醇厚飽滿,帶點自由搖曳的
「醉感」或「迷幻感」:真假音變換頻繁、在旋律線中使用些滑音、不
全按照精確的音準和節拍。
副唱部:由Benedict del Maestro演唱。如天使般透明清澈,音準和
節拍方正而不用滑音,與主唱形成對比。
合音部:背景陪襯的合音,音色較接近Origa,至少有兩個聲部。
**************
題外話。不知道這次YK的77音樂會是否會演出本曲? 若有,那副唱者
Maestro能一同出席嗎? 沒有她,這首曲子是唱不起來的.. 還是說直接
以音源帶過去? XD
**************
好,來談本曲豐富的素材和結構。它的形式是[主副歌-中段間奏-
副歌迴圈]。主副歌的部分非常複雜,可謂瞬息萬變、氣象萬千,下面
我按照曲子的進程來加以解釋。
(0:00~0:23) 前奏。快速顫動的伴奏先出來,隨後,兩個合音女聲,
一高一低從中嫋嫋升起,形貌迷離曖昧,帶有民族風的音型和唱腔。高
音部是波浪形(~~)的顫抖,我稱為「波浪動機」;低音部有個遲疑的
上跳和絃。它們組合起來隱約成一上升線條,但含糊如水波,又似有預
示後面的味道。 和聲則混雜了F小調I級和V級和絃,總之是一片混沌的
效果。
(0.23~0:34) 主唱Origa進來,它的旋律難以分辨調性, 而且和前奏
中的和絃並不和諧,造成暫時的無調失重狀態,懸疑、邪門而令人不安
。我第一次聽的時候甚至有突然失足墜落的感覺。歌詞剛好有「魔鬼」
、「使人困惑」等字眼,非常貼切。
(0:34~0:46) 一串上升旋律,總算有了清楚的和絃(I→III),很傳統
的關係大小調切換,簡單而浪漫。這是本曲第一個熟悉而有安全感的素
材,但只是個不成氣候的小過門,沒有進一步發展,反而被下面的新主
題打斷。
(0:47~1:09) 副唱者插入,在 I級和絃上唱出新主題。因為歌詞裏有
個"heavenly glory",我暫稱它為「天光主題」。使用多里安調式的音
階(注1),往上又往下反復問答,氣氛神秘。配上前奏出現過的 「波浪
動機」合音,以及金屬敲擊樂的點綴。 副唱者Maestro天使般清澈的嗓
音,與Origa形成對比; 同時音響變薄弱,和聲也滯留不前,夾在前後
文當中,形成一種抽離、旁觀、暫歇的意味。唱到最後一句時,合音與
伴奏全部停止,準備迎接副歌。
(1:09~1:47) 副歌。上面的「天光主題」尾聲時, Origa無預警地切
入,用幾個導音往上轉調到IV級,也就是降B小調,進入副歌。 而副歌
的開頭又來個五度上跳。這個「往上轉調又上跳」的動作造成巨大的躍
升感。副歌由三個樂句構成,唱兩次;含有頻繁的上下跳進,輾轉繚繞
不已。和聲採用I、V、IV級和絃,非常傳統但效果浪漫,令人陶醉。本
段可說終結了曲子從開頭到此前所有的懸疑和停滯感,是第一個完整的
歌唱構造,和聲清楚而豐富;同時配器和音響都增厚,首次出現花彩鍵
盤樂和低音貝斯,帶來飽滿、盛大、穩定的聽覺效果。副歌結束後,「
天光主題」再現,強迫降回F小調,完成本曲的第一個循環。
回顧剛剛這兩分鐘的音樂,曲子從一片茫然中露現,歷經了邪門、浪
漫、神秘等不同氣氛,穿梭於模糊與清晰、不安與安定之間。副歌帶來
了瞬間釋放的巨大躍升感,具有完整的結構及和聲,和盪氣迴腸的浪漫
情感。我第一次聽到此處時,好像全身要融化了。
(1:55~2:58) 中段間奏。合音和副唱者輪番露面, 隨後Origa在貝斯
伴奏下,帶來一段遊移的間奏,沒有清楚的主旋律,而像是摸索、找尋
的過程。尾聲要進入副歌(反復)的地方,也是充滿了張力和期待感,請
注意其巧妙的設計。
(2:58~) 副歌迴圈,反復了五次。前兩次是由Maestro演唱,Origa合
音;後三次交回Origa主唱,她剛接手時好像沒準備好,氣不太穩。 這
五次反復除了合音之外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尾聲再度由「天光主題」作
結。
關於本曲,我想提一個結構設計上的問題。主副歌的部分,我上面講
了,層次豐富細膩、瞬息萬變,具有非常罕見的精彩度。但到了後半部
,就只剩副歌這個元素,顯得單調無變化。需知「反復」手法的危險,
固然它可讓聽眾聽個過癮、記住那個動人的主題,但也可能造成副作用
;再神奇的音樂,反復多了也會疲乏,而且還排擠掉曲子裏其他的元素
,比如主歌。Inner Universe的主歌有很多奇特的段落,但除了「天光
主題」之外,都是簡短的片段,沒有發展,也不曾再現,非常可惜;也
導致本曲缺乏一個清晰有力的主歌(或任何結構性要件)可以和副歌相抗
衡。這是大部分流行樂的特色-樂曲前段寫得精彩,但後段的「副歌迴
圈」過度偏重曲子的某個元素,用「制約」的商業手法喂飽聽眾,而喪
失了變化性、多樣性與結構平衡。如果副歌反復時能多點變化、或是讓
主歌也加入再現、或是讓中段間奏更豐富些,效果都會好得多。
Inner Universe是比較特別的「結構失衡」案例,主歌不曾反復 (這
很不尋常),副歌反復太多。下面我再提幾首曲子, 它們的主歌都很單
純,沒有Inner Universe來得豐富,但靠著一些比較均衡的素材和結構
設計,使曲子整體聽來較順耳不膩。
2. Cyberbird
http://www.imeem.com/lilfilipina/music/HmJsy1zw/
Gabriela Robin主唱。結構是[前奏-主副歌-中段間奏-主副歌再
現]。副歌在前奏就率先衝出來預告了,它的主旋律由一個下行音階帶
領,簡單而平穩,背景有寬廣的人聲合音,以及急快的鼓聲。其聲響效
果可能是在揣摩「飛翔」的意境。主歌從(0:54)才開始,很短而不成氣
候。本曲最有意思的是副歌中的弦樂部,在對位的基礎上,構作出一條
具有緩慢韻律的上行長線條。它在中段間奏(2:15~)發揮出來, 以固定
的緩慢步調,有方向地一路愈爬愈高,並搭配急快鼓聲作為反差對比;
形成恒中有變、積沙成塔的趣味。間奏之後,主副歌都有再現,並不獨
厚副歌。本曲整體而言,素材並不複雜,但是充滿對比,包含平穩的人
聲、急快的鼓聲和上述的弦樂對位線;結構也很對稱平衡,各項素材都
有兼顧,沒有前後失衡的問題。比較有爭議的是,有人發現本曲和比利
時樂團Hooverphonic早先的歌曲"Battersea"高度近似, 有不當模仿之
嫌,這個就交由聽眾來判斷吧。
3. Torukia
http://www.imeem.com/jejennobara/music/rs7hFNqr/
本曲在SACII的第20、26話出現做為配樂,濃厚的民族樂風, 有鍵盤
和聲的伴奏。結構為[主副歌-主副歌反復-中段間奏-副歌迴圈]。
主副歌都由女聲主導。間奏很長大,以弦樂擔綱,有故事性,搭配劇情
。之後出來的副歌再現(4:50~),竟然是由男聲帶頭,是一意外變化。
曲終回顧了主歌,但很薄弱。整體而言,本曲的主歌再現、中段的長大
間奏、與副歌的男聲,都使其結構比較豐富而有變化。
4. Christmas In The Silent Forest
http://www.imeem.com/allthatrain/music/7jZOW4KF/
這是本文最光怪陸離的曲子, 由義大利歌手Ilaria Graziano演唱,
出現在SACII的結局。 本曲據傳是應《攻殼》監督的要求,模仿冰島歌
手Björk(碧玉)的風格。 乍聽之下有拉丁民族的異色感,節奏緩慢但有
極廣的聲音和唱腔變化;伴奏包括傳統的弦樂、法國號、鋼琴和豎琴,
以及大量奇異詭魅的電子音效,背景還數度出現稍似拉威爾Bolero的鼓
節奏。主唱的旋律線長而曲折,不若上面幾首清楚簡單。結構可表示為
[主副歌-主歌反復-中段間奏-主副歌再現-Coda]。主歌低調而陰
沉,以上行八度長滑音導入副歌,才轉為高亢明亮。 中段間奏(2:42~)
搞出一波波推進般的怪音效,還把剛剛的人聲段落拿來扭曲混音,鬼也
似的。再往下,主副歌再現完畢後,曲子沒有結束,而在大調上「延展
」出一長段Coda(尾聲,5:09~), 擺脫先前一大片的陰霾,昇華為輕柔
嫵媚的催眠歌,搭配溫暖而細膩的管弦樂,餘音不絕地結束,呼應了歌
詞中的「甜蜜睡眠」。本曲由於旋律線長而複雜,又有很多奇怪的聲音
,較不易理解,但也更耐人尋味。結構豐富而均衡,尤其Coda是融合主
副歌的素材,所變化、延展出去的新元素,表達了曲終超脫、撫慰的新
境界,非常漂亮。
《攻殼SAC》的音樂非常豐富。 歌曲的部分,除了本文介紹的作品之
外,還有曲風輕盈抒情的 Where Does This Ocean Go、 Velveteen、
、Some Other time、 What's It For、I do; 憂鬱沮喪的 Beauty Is
Within Us、The End of All You'll Know; 以及奇幻熱烈的 I Can't
Be Cool…。這些都可在網上找到試聽,請讀者自行搜尋。 總結以上,
我們流覽了不同樂曲在素材與結構設計上的策略,及其造成的效果。不
過也必須注意,音樂作品的內在構造,並不只是作曲家個人意圖的表現
,而牽連到市場、音樂圈的整體生態。
最後再提一個問題。未來科幻片有很多不同的戲路,也分別搭配上不
同風格的配樂。傳統的好萊塢星際科幻片,例如《星際大戰》或《星際
迷航記》,喜好配上交響風的、史詩般的配樂。菅野在《Macross
Frontier》就搬來了這一套。但是像《Macross Plus》和《攻殼SAC》
系列,就出現大量的電子樂和民族樂(可一併考慮川井憲次的《攻殼
Innocence》配樂。)值得玩味的是,這些特別的音樂風格是想表達故事
裏的什麼意境或氣氛;或說,這些動畫作品的什麼特色,令作曲家聯想
到那些風格。我初步想到的是,電子樂中的新奇音效可用來烘托各種怪
誕的劇情,從懸疑、緊張到火爆場面無所不包。民族樂呢? 我暫時還想
不到有甚麼可聯結的點。不過,電子樂和民族樂有時可營造出奇特的、
「迷幻」的感官色彩,表現未來世界某種失序、茫然、頹廢的情態。當
然,這些聯結都不是一對一的;比如說,電子樂也可以用在非科幻片,
而科幻片不一定要用電子樂。這方面的討論需要考慮到詳細的劇情和製
作單位的理念,我就先打住,留待讀者自行考察與詮釋吧。
注1:什麼是多里安調式? 你先想像一個大調音階(Do-Re-Mi…Si),
然後令其Mi和Si降半音,其他音不變,就成了。它有種不同於一般大小
調的神秘氣氛,《Macross Frontier》中的Aimo就是用它寫成的。
(待續)
※ 編輯: amfortas 來自: 65.247.227.235 (06/15 07:17)
推
06/15 11:01, , 1F
06/15 11:01, 1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 之 3 篇):
YK 近期熱門文章
PTT動漫區 即時熱門文章
21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