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Yoko]《攻殼機動隊SAC》歌曲選介(本篇/舊作)
感謝calvin大大精彩的補充和指教。
小弟不才,只是胡妄論之,拋磚引玉而已。 ^^
不過有些地方還是想多談一下。
: : (0:34~0:46) 一串上升旋律,總算有了清楚的和絃(I→III),很傳統
: : 的關係大小調切換,簡單而浪漫。這是本曲第一個熟悉而有安全感的素
: : 材,但只是個不成氣候的小過門,沒有進一步發展,反而被下面的新主
: : 題打斷。
: 我認為這兩句的功能在於解除前面的不安感,並拉開這首歌曲的音域。
: 前兩句「angeli i demoni」的音高都在中央do附近徘徊,
: 這兩句使用誇張的大跳,把音高一下就拉到了比中央do高八度的do。
: 把音域拉到這個高度還有一個用意,即是暗示Maestro即將演唱的音域。
到這邊大致都同意。
我原文沒有整裡到的就是,主副歌整個進程中,音域從低到高的爬升趨勢。
其實從前奏到天光主題,一直都有向上爬升的東西存在,到副歌終於登頂。
曲子的細節實在太多了,很難窮盡..
: : (1:09~1:47) 副歌。上面的「天光主題」尾聲時, Origa無預警地切
: : 入,用幾個導音往上轉調到IV級,也就是降B小調,進入副歌。 而副歌
: : 的開頭又來個五度上跳。這個「往上轉調又上跳」的動作造成巨大的躍
: : 升感。副歌由三個樂句構成,唱兩次;含有頻繁的上下跳進,輾轉繚繞
: : 不已。和聲採用I、V、IV級和絃,非常傳統但效果浪漫,令人陶醉。本
: : 段可說終結了曲子從開頭到此前所有的懸疑和停滯感,是第一個完整的
: : 歌唱構造,和聲清楚而豐富;同時配器和音響都增厚,首次出現花彩鍵
: : 盤樂和低音貝斯,帶來飽滿、盛大、穩定的聽覺效果。副歌結束後,「
: : 天光主題」再現,強迫降回F小調,完成本曲的第一個循環。
以下關於轉調的部分,我當初也考慮了很久,兩種調性都推敲過了。
但我還是覺得,副歌為bB調的說法,即使不是唯一正解,也仍有所根據。
以下我從F和bB調兩種角度,把和絃級數寫出來:
: 「I am calling, calling now」基本上仍是F小調,只不過使用了F小調的第四級和弦。
: 如果注意這裡的根音,應該不難判斷才對。
: I am calling, calling now. Spirits rise and falling. Soboj ostat'sya dol'she.
: bB--- bA--- F--- bE--- bD--- C---
: 如果參考主旋律,和弦應是(斜線後方代表和弦的根音):
: bBm Fm/bA Fm bE bBm/bD Fm/C
F調:IV I I VII IV I
bB調:I V V IV I V
兩種都解釋得通。bB調版本唯一的問題是,IV級被調整成大三和絃。
若忽略這個變化音的問題(小調降六音被還原),我認為:
(1) 在天光主題結尾,Origa切進來的方式,
是很常見的,以新調的屬音和導音,把調性"導上去"的姿勢。
導上去的同時,音響整個加重,在聽覺上是一個"新基本面"的強烈宣示。
導上去之後的第一個線條是上五度大跳,又是"和絃"上的明顯宣示。
這個理解也呼應了我文章一直想表達的,曲子在情緒上的大幅躍遷和釋放。
(2) 後面副歌的部分,IV和V級都出來了,是很完整而基本的構造。
而在聽覺上,我確實是把這整段聽成,bB就是新的主音,F則是屬音。
我和你的不同裡解,套在曲子上,就變成:
我把副歌的首端和絃當作bB調主和弦的表達,後面有V和IV的支撐。
你把副歌的尾端和絃當作 F調主和弦的表達,前面有IV和VII的支撐。
就在下個人的了解,從聽覺上,情緒上和理論上來看,
把副歌視為bB調,是很自然而順當的;我比較難把它想成是F調。
因此,綜合你我的說法,我會認為,
這是曲子本身的模糊性所導致的,不同的詮釋可能性。
但我不認為哪一種是"錯覺"。兩種詮釋都是合法的。
如果要折衷一點,也可把bB調想成想成是,
以F調的IV級為基礎所構成的,暫時的子調性。
: 而這仍是F(自然)小調的和弦的說。
: 不過即使我的看法跟你有異,我也必須承認這裡的調性確實如你所說,
: 非常複雜,並且短暫地與bB小調重壘。
: 會這麼說是因為,一般而言,樂句的終止應該是停在(和弦的)根音上,
: 再不然就是五音,再不然就是三音。
: 但是第二次「Soboj ostat'sya dol'she」卻是停在第四音上!
對,你也發現到這件事,
我姑且將它視為bB調的第(3)個理由。(嗯,還沒講完,下面有但書。)
: 乍看之下雖不合理,不過如果把這句想成是bB小調音階,
: 就會發現「'she」安安穩穩地躺在bB小調第一級和弦的根音上。
: 這裡只不過是利用了F小調與bB共有的音階,產生一種雙重調性的錯覺。
: 只要稍微瞻前顧後一下,就會發現這裡其實還是f小調。
: 重低音穩穩地踩在F上,Maestro的旋律也是建立在f小調上的。
^^^^^^^^^^^^^^^^^^^^^^^^^^^^^^^^^^^^^^^^^^^^^^^^^^^^^^^
你這一句應該是指副歌尾端和天光主題再現的地方?
那麼,這和我說的並沒有矛盾:
"副歌結束後,「天光主題」再現,強迫降回F小調,完成本曲的第一個循環。"
並且你提到,副歌的最後一個音bB;剛好和天光主題的首音F重疊。
但是,F調天光主題的再現,並不表示前面的副歌就不曾轉調。
曲子的首尾確實是F調沒錯,但是按我前面的解讀,
副歌的部分是以bB調(或原調的IV)為骨架所構成的子宇宙。
: : (2:58~) 副歌迴圈,反復了五次。前兩次是由Maestro演唱,Origa合
: : 音;後三次交回Origa主唱,她剛接手時好像沒準備好,氣不太穩。 這
: : 五次反復除了合音之外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尾聲再度由「天光主題」作
: : 結。
: : 關於本曲,我想提一個結構設計上的問題。主副歌的部分,我上面講
: : 了,層次豐富細膩、瞬息萬變,具有非常罕見的精彩度。但到了後半部
: : ,就只剩副歌這個元素,顯得單調無變化。需知「反復」手法的危險,
: 可是,何謂結構的平構呢?
: Bolero同樣一支旋律重覆了十幾次,是一種失衡嗎?
: 我自己是認為,這裡雖然同樣的旋律使用了五次,
: 但這五次副歌旋律的聲部安排、和聲厚度,是有不同層次的。
Bolero有很強的配器變化,但我確實很少聽它。 XD
我這裡只是提出一個反思性的觀點而已,
並且不是針對菅野,而是整個商業化流行音樂的現象。
創作者的決定應該予以尊重,但是聽眾作為一個有自主想像力的個體,
自然會,也有權"至少在想像的層次上"去摸索音樂的"不同可能性"。
回來Inner Universe,我提到"合音之外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差別是你覺得這個變化很夠了,我覺得還可以再多一點。
有正反意見並存,應該是好事。
: Maestro唱的這兩次,飄渺悠揚,
: 夾在穿透力十足的Origa歌聲中間,是作為間奏般的存在,
: Origa又開始唱的第一次,並無和聲搭配,
: 是作為揭開後兩次副歌旋律的過門;
: Origa唱的最後兩次,才是真正的副歌,
: 表情、歌詞、和聲都回到副歌初次出現的厚度。
這裡我聽到的和你有出入。我聽到的是,
Origa唱的三次,前兩次的合音一樣,是"先薄再轉厚"。
最後一次的合音變成"先厚再轉薄"。
但是曲子前段,副歌初次出現時,是整段都厚。 XDDD
嗯,這樣看起來,菅野這一套小動作,還真的蠻可愛的... >//<
好,回到剛剛調性的問題,
這個副歌迴圈這麼長,那bB調的成分應該夠多了吧? ^^
當然,結尾還是由天光主題強迫拉回F調。
這個動作是很快就達成的,沒有問題。
--
總結這首曲子,雖然我說到結構失衡的問題,
但仍無損於我對它的正面評價,也不動搖它作為一首經典的價值。
就因為它對我所造成的強烈衝擊,我才把它放在全文第一首,用最多篇幅去寫。
事實上,這全部上下兩篇文的出發點和主軸,就是從它出發,並不斷圍繞著它的。
總括我兩篇文對它的描述,有讚賞有檢討,應該還算中肯吧...
無論如何,還是要感謝calvin4願意提供專業級且鉅細靡遺的寶貴指教,
讓在下有重新認識這首曲子的機會。也希望可以繼續多多切磋。
推
06/16 03:10, , 1F
06/16 03:10, 1F
推
06/16 03:10, , 2F
06/16 03:10, 2F
※ 編輯: amfortas 來自: 65.247.227.235 (06/16 06:19)
推
06/16 08:19, , 3F
06/16 08:19, 3F
→
06/16 08:19, , 4F
06/16 08:19, 4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 之 3 篇):
YK 近期熱門文章
PTT動漫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