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台灣的文創是不是被中國全面碾壓了
※ 引述《zxcmoney (修司)》之銘言:
: 我同意輕資產軟服務是規模經濟的遊戲,
: 但台灣在早期曾是全球第5大的手遊市場,
: 明明是先發展出市場的國家,為何沒發展手遊公司進一步拓荒全球?
: 反而是市場較小的國家,先發展出手遊公司?
: 是課金額度不能代表市場規模? 還是有其他因素?
: 音樂.數位內容.軟體明明都有發展起來吧?
: 或著你想表達台灣那些歌手都不算音樂?
台灣手遊消費力世界第5,但買的都是外國遊戲,錢本來就流不到台灣工作室
這就像台灣豪商很多,進口豪車的銷售量非常好,但跟納智捷能發展無關
台灣的NBA粉絲非常多,本土籃球的收視率購票銷售量也永遠無法做起來
這都是相同的原理,台灣消費者對海外高級品的接受度非常高
當有國外消費品的鑒賞力,看得懂NBA的技巧多高超
會嫌惡低技術的SBL,完全無法滿足,也是人之常情
情懷頂多只能容許5%的品質差異,沒有辦法50%、75%全靠情懷填補
所以台灣本土供應商,是直接和全球競爭
別人的經驗、技術、生態系已經累積幾十年
隱性知識的傳播、積累 沒有這麼容易
發展產業與生態系的重點,恰好不是一步登天培養出A級水準的,恰恰相反
一個產業要能群聚,最重要的是市場環境能允許普通水準甚至是劣質水準的生存
連普通水準與劣質水準的供應商都能在市場賺到錢,才能有良性循環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直覺聯想到補助,你別想了,這一定要市場經濟才行
又舉例來說,矽谷有創業生態系,但90%的公司都沒有真正長大
而是賣給大公司出場,也就是平庸的創業公司雖然消滅了,但是大家有賺到錢
只是平庸公司賺的比較少,FB創辦人可以賺1000億,你賺個500萬~5000萬回回本
而不是搞到血本無歸,如果大多數平庸的人都血本無歸,這個產業會直接不存在
因為天才終究是金字塔的沙漏型機率遊戲,誰知道誰是天才
天才都是從庸才凡才練等轉型上去的,天才要有大量的庸才農場當墊背
那台灣其實沒有創業生態系
也就是手遊雖然世界第5,這個排名沒意義,規模仍然不夠大到突破關鍵規模門檻
你把數字拉出來看,第3名和第5名就差非常多,第1名和第5名更是完全無法比擬
中國如果做出糞作,他其實是可以生存的,因為他的市場太大了
可能只要0.1%的市佔就能生存,還有盈餘
不求上進的公司一輩子混0.1%,上進的公司可以用0.1%就回到本,再不斷的往上練等
(通常到一定階段就會被大公司收購,要不要挑戰大公司那是另一個賽局)
台灣市佔不混到10%是沒辦法生存,也就是門檻高到你出道就要走紅否則就是死
走紅也賺的只是大國裡普通人劣作的盈餘水準
這種環境本身就是不經濟不合理的
這個情況也不只是文創
台灣軟服務的各行各業都面臨網路輾平一切的挑戰但沒什麼自覺
音樂萎縮成小眾細碎分割的市場,非常貧窮
貧窮的製作圈,賣給同樣貧窮的小眾同一批人,唱貧窮的價值觀的獨立音樂
賣情懷賣價值觀
貧窮就是衍生出超高工時,超不確定性,因為那生產效率本來就不經濟
台灣錯過一整個網路、手機時代後,早就沒軟體生態系了
軟體業的定義是營業額主力是賣純軟體
除了第一次起飛的趨勢等少數大公司由於成功對接國際市場還活著
新軟體業大多轉型成電商,賣的是實際貨品,根本上只是電子化的零售業
再來就是外國大公司來台設立的碼農分部
基本上這就是台灣的終極問題,小國經濟的宿命
以教授的文章做總結
突破小國經濟宿命
司徒達賢 2012-07-06
小規模的國家經濟,會在全球競爭下面臨何種挑戰? 又該如何衝破市場受限
的宿命?
企業有規模經濟,國家層次也有規模經濟。中小企業必須藉由精巧的策略和
靈活的彈性,以獲取生存空間。國家若未能達到理想規模,也需要深入思考
長期的因應策略。
大國由於國內市場幅員廣闊,企業可以利用熟悉近便的國內市場厚植實力
,然後以國內市場為基礎,到國際市場展現實力。
相對小國企業在達到真正合理規模之前,必須走出去面對國外市場的嚴苛競
爭,因此經營得特別辛苦。
國內市場小則不易累積研發能量。例如汽車引擎或關鍵零組件,台灣並非
能力不足,而是市場總量有限,無法分擔研發的固定成本,不如向外國採購
。一旦有業者向外採購,其他同業就更不必考慮自行發展了。
同理,目前高科技業重要的設備或關鍵材料、零組件都掌握在外國企業手
中,原因也在於規模還沒有大到足以向上垂直整合,以擺脫外人的掌控。國
內市場總量不足,是造成此類現象的原因之一。
有些內需型產業,規模要相當大才有效率,但由於國內市場小,無法兼顧
規模經濟與市場機能,產業往往走向畸形發展。例如固網,若只開放一兩家
,也許可達到有效經營所需的規模,但不免擔心聯合壟斷甚至獨佔;若依西
方的自由經濟政策,在有限的需求總量之下,每家的規模都不足以合理獲利
,甚至開放時即可預知,絕大部份的參與者必然難逃殘酷的淘汰命運,此一
過程的社會總成本是極高的。
市場機能與規模經濟間的矛盾也造成政府採購與競標的困難。政府採購原
應是提升國內產業實力的工具之一,但由於業者眾多,誰也無力去培養長期
的實力,大部份的政府採購支出都流向外國合作伙伴,本國廠商的附加價值
始終難以提升。
在全球分工中,小國即能在產業價值鏈中取得一席之地,多半都是產業中
週期變化最快速的階段,快速飽和後,產業不斷移進移出,造成成本的加速
折舊、人員專長的更替、磨擦性失業的問題等,其無形成本皆遠高於大國。
市場小造成收益少,難以吸引高水準的「生產要素」或人才。例如觀眾總
數少,無法支付高額的待遇給職業運動員,出類拔萃的好手自然走向國際。
在文化出版上,市場小,沒有量的支撐,就無力投入品質的改善。若翻譯國
外暢銷書的收入高於本國作家,長期下來,還有誰願意從事創作呢?
國家規模小,優點是人民親近,容易產生認同與團結,缺點是在許多方面
未能達到經濟規模,各種無形成本高,追求卓越極為困難,在國際社會中自
然不被看重。如何突破小國宿命,是大家必須嚴肅思考的。(本文作者為國
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系教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244.10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_Chat/M.1591755015.A.A7F.html
推
06/10 10:12,
4年前
, 1F
06/10 10:12, 1F
→
06/10 10:12,
4年前
, 2F
06/10 10:12, 2F
→
06/10 10:12,
4年前
, 3F
06/10 10:12, 3F
→
06/10 10:13,
4年前
, 4F
06/10 10:13, 4F
推
06/10 10:14,
4年前
, 5F
06/10 10:14, 5F
→
06/10 10:15,
4年前
, 6F
06/10 10:15, 6F
→
06/10 10:16,
4年前
, 7F
06/10 10:16, 7F
→
06/10 10:17,
4年前
, 8F
06/10 10:17, 8F
→
06/10 10:17,
4年前
, 9F
06/10 10:17, 9F
→
06/10 10:17,
4年前
, 10F
06/10 10:17, 10F
推
06/10 10:26,
4年前
, 11F
06/10 10:26, 11F
→
06/10 10:32,
4年前
, 12F
06/10 10:32, 12F
→
06/10 10:33,
4年前
, 13F
06/10 10:33, 13F
推
06/10 10:50,
4年前
, 14F
06/10 10:50, 14F
→
06/10 11:01,
4年前
, 15F
06/10 11:01, 15F
推
06/10 11:09,
4年前
, 16F
06/10 11:09, 16F
推
06/10 12:15,
4年前
, 17F
06/10 12:15, 17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C_Chat 近期熱門文章
PTT動漫區 即時熱門文章
11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