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的愛之形...

看板KShistoryACG作者 (綠兒)時間26年前 (1999/03/10 23:1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看到版上對於巴「心情轉折」的討論,有一些話想說說.... 首先,巴對清里,是怎樣的感情呢?她和清里是青梅竹馬,從小就相識了,這種「 青梅竹馬」的感情,和「愛情」之間,有沒有可能有微妙的差距? 巴這個寧謐如水的女子,如果是生在和平之世,也許她的一生就是平靜地和早已相 識的青梅竹馬結婚,平靜地生子,育兒,終老....在離世之前也會相信自己是愛著 清里,也相信清里帶給她的這種平靜生活是她最想要的生活吧... 這樣一個女子,卻生在一個亂世。 因為是亂世,巴的人生出現了種種可能。 她可能在戰火中,像所有被蹂躪的平民一樣死去。也有可能僥倖逃過戰火,卻因病 而無法得享安樂晚年。她有可能清苦地終其一生,也有可能因為某些機緣而苦盡甘 來...... 但她,遇見了劍心。 巴是有意去見劍心的,他們的相遇並不是偶然。但他們的相遇,的確改變了彼此的 人生軌道。 如果劍心沒有遇見巴,,會決然地拋下一切,成為浪人嗎? 沒有享受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幸福」,真正打從心裡想要守護的幸福,可能如今的 劍心,就只是單純的拔刀齋了吧....齋藤的信念是「惡即斬」,而幕末的劊子手拔 刀齋,在新時代建立後,他的信念在那裡? 繼續以殺人的手段來維護新時代嗎?清明的眼神滲入血絲,單純的信念混入狂氣.. 所有「心太」與「劍心」的「內在」會逐漸的被偏執的拔刀齋取代..可能會變成孤 獨而偏執的殺人者..如果沒有感受過真正的幸福的話.. 而巴如果沒有遇見劍心呢?如果巴的「仇人」是像志志雄那樣「絕對」的「惡」, 巴可能早已被殺,也就沒有後來的故事了..(也許緣會加入新撰組,替巴復仇呢.. ....(笑))也有可能巴根本連「仇人」的影子都沒見到,仍舊傷心地回家鄉去了 。 但是,巴的「仇人」是「劍心」。 寫到這兒,我禁不住又想要岔開話題。之所以要暫停,是想要研究一下巴在清里死 後為什麼能夠將自己內心的「恨」與「痛苦」,化作「具體行動」。所謂的具體行 動,就是指加入闇乃武誅滅拔刀齋的計畫。 清里的死,使巴想要找一個對象來「恨」,但又隱然覺得是自己的錯,因為自己沒 有「哭著求他別去」.. 一向寧謐的巴,內心的混亂痛苦,竟使她不顧一切拋下最親愛的弟弟(或許還有老 父),前往京都去尋找仇家? 這樣大膽而決然的行動,沒有內在的「堅強」做支撐,是辦不到的。試想,一個弱 女子,在動亂的幕末京都,面對的又是殺人無數的拔刀齋千人斬,普通的女子光是 想就腳軟了,怎麼還有可能去做呢? 堅強的巴在和劍心相見之前,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該不該恨她的仇人。清里為了讓 巴幸福而死,巴對清里有愧疚,對清里的父母也有愧疚,失去所「愛」的人的痛苦 與內咎使巴平靜的心混亂了......可以說,巴之所以邁向京都有一部份的原因是為 了減輕內心的混亂和罪惡感,為了替清里的死負一些責任,為了使自己內心的痛苦 能夠獲得釋放.... 但是,巴有想過她真的「愛」清里嗎?也許她愛清里吧,但這種愛絕對和對劍心的 「愛」有所差別。 因為清里或許對巴很溫柔,也很愛巴,但在這個世上,只有劍心能和巴的生命波長 「同調」。 那麼,在那場「雪夜告白」中,為什麼巴不將自己也是「共犯結構」的事情告訴劍 心?為什麼不告訴劍心清里就是被他殺死的? 緣的出現,使巴重新由夢境回到了現實。該來的還是會來的,只是時間的早晚罷了 。在雪夜的告白時,巴已經有了面對這件事的心理準備。她不告訴劍心清里是被他 殺死的,我想是為了不讓劍心更痛苦吧....而所謂的「心理準備」,就是決定要對 闇乃武的誅殺拔刀齋計畫,替劍心做一些事。 巴有了犧牲的覺悟。 巴並不是一心求死,而是有了「死的覺悟」。這兩者的不同,是後者存有「生」的 欲望。巴覺得自己可能會死,但如果要死,也要死得對劍心有幫助。 可能大家會覺得巴闖進老人和劍心之間是很不智的,但是在巴的眼裡,劍心的生命 已近垂危,只剩了最後一口氣。巴不懂武術,就以自己的判斷做了決定。 這種心態在她用短刀去攻擊闇乃武的行動就可以知道,只是很僥倖的,那個人只有 把她打暈了而已。那個人如果順手殺了巴,再謊稱巴還在他們手裡,劍心依舊會找 上門來的。只是劍心臉上也許不會有第二道刀疤吧。 巴難道不知劍心失去她會痛苦?但是劍心和清里不同,劍心還可以守護很多人的幸 福,只要自己能成為他的「鞘」,不論自己死了或活著,劍心都可以替許多人守護 劍心已經自己感受到的幸福....從田園生活裡感受到的幸福.... 我想,這應是雪代巴的愛之形吧? -- 一點淺見,請大家指教^^; -- 好久沒在劍心版發文章了,大家還記得我嗎?^^; -- 網站:http://www.taconet.com.tw/KANA 有圖可以抓喔,歡迎光臨!
文章代碼(AID): #svekC00 (KShistoryACG)
文章代碼(AID): #svekC00 (KShistoryACG)